六合丝厂的诞生

时间: 2023-11-15 09:47

南充,古称安汉、唐名果州。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桑宜蚕。

坐落在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丝厂,是全世界迄今存续时间最长的丝绸企业,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艰辛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张澜先生探索教育兴川、实业救国的实践之地。

这里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今天,记者带您一起走进百年前,见证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的诞生。

张澜先生,字表方,四川南充人,出生于 1872 年,清同治十一年。这一年的中国,正在经历近代史上第一次鲜明的改革自强----洋务运动。

张澜先生以旧学启蒙,清末有秀才的科考功名,成绩名列一等“补廪生”,意为“廪膳生员”,就是可以在公家学堂领取学费和补贴的优等学生。

1894年,张澜时年22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终结。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使年轻时代的张澜接受新思想,并立志为改革现状而有所作为。

1903 年,31岁的张澜在成都尊经书院因品学兼优作为四川官派留学生选送至日本东京弘文书院留学。卒业回国之后,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兼教务长。此后五十余年,张澜先生始终深入教育事业。从蒙馆、小学、中学、大学、留学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举凡教育各个层次与类型,都有建树,被誉为“蜀中学子半门生”。朱德、罗瑞卿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是他早年的学生。

盛克勤,清光绪八年(1882)出生于南充,他比张澜先生年幼十岁,彼此引为一生知己。

盛克勤自幼好学,成年后参加南充科举考试名列前茅,清末为禀膳生。清光绪33年(1907),盛克勤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同张澜、王行先、林茀从等人被政府派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蚕柔学校,为南充到国外学习蚕丝专业首批中国人。在日留学期间,张澜、盛克勤交往甚密,常在一起议论救国救民之道。辛亥革命后,盛克勤学成回国,积极支持张澜在南充实行地方自治,曾任南充地方自治筹备处主任和南充县农会会长,时人称之为“张先生的智囊团。”

民国3年(1914),张澜因袁世凯解散国会而返回南充,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由盛克勤堂兄盛友恒出面筹集银元八千元,会同王行先、奚致和等人在南充县城南门坝创办果山蚕业社,栽桑六万株,选育黄蚕种数百张售给蚕农饲养。为取代本地劣质蚕种,又先后从江苏、浙江等地引进大叶桑和改良蚕种。其间,盛克勤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对每株桑树、每张蚕种悉心培育,之后几年白蚕种在南充得到推广,并逐步取代黄蚕种。与此同时,蚕业社还举办短期蚕桑培训班,免费向南充、西充、岳池一带的蚕农传授孵种、裁桑、养蚕新技术,并购置60台脚踏式缫丝车,招收100余名工人,缫制匀度扬返丝,开启了南充缫制匀度扬返丝之先河。翌年,何慎之携果山蚕丝社、南充吉庆丝厂、阆中丰丝厂蚕丝和绸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头等奖。

民国5年(1916),果山蚕业社遭受洪灾,损失惨重,盛克勤会同王理臣、李锡中、王行先、聂森森、李书五等人,集资白银五万两,租用南充县城学院街闲置的玄观庙创建六合丝厂,并将果山蚕业社灾后留下的设备及未走的蚕丝技术人员并入六合丝厂,盛克勤任厂长。民国14年 (1925),为扩大生产规模,盛克勤与重庆 “德合恒”商号老板胡露轩等人合资,将厂迁至南充县都京坝。

之后,盛克勤便严格规范技术、制定奖惩措施、更新换代设备,带领六合丝厂缫制出各类丝品,质量名列南充蚕丝界前茅,并远销欧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